掃一掃進入手機官網
源于中國政府網近日公布的2019《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任務落實情況,2019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4.4%和3.5%,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3.2%和3.3%。
同時,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2020年生態環境部4月例行發布會上也表示,“2019年,推動全國222家鋼鐵企業啟動超低排放改造?!?br/> 在大氣污染治理上,我國一直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2020年是藍天保衛戰收官之年,如何治理也是2020年兩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此很對代表委員獻言獻策,紛紛為藍天保衛戰“開藥方”。
要實現從“治理”到“管理”的飛躍
把大氣污染治理轉變為大氣污染管理,聽起來很容易,實際上這是追求環保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關系,實現既保藍天又保訂單。2019年推出的“正面清單”和“重點行業分級管控”也是為了促進排氣企業主動降低排放大氣污染物,將大氣污染排放、治理等納入日常管理重,形成常態化。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建議,大氣治理應該轉為分類、分行業管理,針對不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分行業、分地區來制定目標和任務,再分步驟、分類別來進行監督。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張興贏也提出了這一想法。他建議,在大氣環境資源監測和精細統計的基礎上,以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優化配置為核心,科學布局產業和產能的地理空間結構。
差異化管控、針對性策略、優化配置是這一建議的核心所在,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大氣污染治理將會根據不同行業、不同時間,甚至是地理位置等進行更細化、更細分的管控手段。同時會有越來越多的涉氣企業越來越注重生產、運輸等環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
積極推進大氣環境資源監測
隨著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進行攻堅階段,想要深入治理,要從多個角度、綜合指標來評判,是各地區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治理大氣污染的基礎,從而保障打贏藍天保衛戰。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提出,在重點省份試點地市級大氣環境資源基礎性監測上,在全國實現地市級大氣環境資源基礎性監測組網工作,建立中國大氣環境資源標準。
另外,張興贏也提出建立以地級市中心區為基本點的大氣環境資源監測網格,精細統計區域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分布狀況,實現空氣質量監測、污染源清單和大氣環境資源統計三位一體的新型大氣污染治理模式。
大氣污染監測是“生命線”。在各地方建立的監測網絡基礎上,建立大氣環境監測“全國一張網”是必然,這將成為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數據基礎,“以上帝視覺”合理優化產業的解空間布局,制定差異化的減排目標。
區域聯防聯控的合作要繼續深化
早在2019年初,生態環境部印發《2019年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點》,其中強調完善聯防聯控機制,組織實施細化的“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運行規則。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區域聯防聯控主要體現在“聯控”上,“聯防”還有所欠缺。
針對這一點,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斌平針對成渝地區的污染防治表示,“建立以統一排放標準為基礎的區域聯防聯控工作體系迫在眉睫?!彼ㄗh道需在區域合作上加倍用力,成渝尤其要統一排放標準,防止污染轉移。
四川省人大代表、農工黨德陽市委副主委、德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麗姬對成渝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也發表的同樣的看法。她提議成渝兩地應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開展區域大氣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對策等重大問題研究,并搭建大氣污染防控信息共享平臺。
目前我國正在這方面加強探索,區域聯防聯控重在“聯”,這包括數據、政策標準制定、方案實施和應急預警等多個方面,再加上各個地區自身的大氣治理難點,想要協調好一致規劃或標準并非易事。
目前,我國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的大氣污染治理具體到每一項,都會是“難啃的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