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進入手機官網
在會議上,劉先生發表講話:今年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加自覺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部門在穩經濟大盤這個大局中的責任,既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又主動擔當作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我部印發實施《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服務措施和創新舉措,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切實依法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主要包括,從建立重大項目環評服務臺賬、優化簡化環評文件編制、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發揮專家優勢等方面進一步提出務實舉措;從建立綠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項目環評“打捆”審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項目環評審批和總量指標掛鉤、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項目環評壓茬審查審批等方面改革創新,提高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
二是依托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全力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對納入臺賬項目,提前介入、定期調度指導環評文件編制;統籌建立重點領域規劃環評服務保障機制,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即報即受理即轉評估,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今年以來先后召開煤炭、水利、油氣管線、鐵路等行業調度會15次,組織重大項目專題對接114次,上半年我部共審批重大項目環評文件91個,其中鐵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和煤炭保供等項目45個,涉及總投資約7000億元。完成20個煤礦項目環評審批,涉及新增產能1.25億噸/年;完成引江補漢、環北部灣廣東供水工程、淮河入海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環評文件審批,有力推動引江補漢等工程開工建設;完成雄忻高鐵、滬渝蓉沿江高鐵等7個鐵路項目環評審批,涉及總投資4800億元。
在工作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優化選址選線繞避生態環境敏感區,強化沿線噪聲污染治理、區域污染物削減替代和生態修復,提出嚴格生態環保要求,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同步加強監管,依法守住生態環境底線。
三是持續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印發《“十四五”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加速推進改革頂層設計,制定“十四五”時期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施工圖,明確了五個方面共18項任務。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地應用,在全面完成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發布實施的基礎上,指導各地深入推進應用,并依托信息系統探索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模式,服務重大項目落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做好“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組織9個?。▍^、市)聚焦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點行業項目及重點產業園區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出臺排污許可證電子證照標準,實現“單點登錄、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全程網辦”;精簡排污許可證變更程序,5日內辦結率由56%提高到94%;組織全國開展排污許可證質量和執行報告提交率“雙百任務”。目前已將335.68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相比2021年年底,新增固定污染源31.9萬個。
其中在會議上,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出:因為環評資質的取消,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是質量良莠不齊。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環評打假力度持續加大,嚴查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請問還將如何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劉先生:從全國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情況來看,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屬于個別情況,但性質極其惡劣,對環評制度公信力的損害十分嚴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大處理處罰力度。
一是嚴格依法處理處罰。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指導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常態化監管,已將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的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生態環境部分四批將29份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線索移交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依法查處。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已依法查處環評文件嚴重質量案件50多件,罰款金額1400多萬元。近期,我部還將公開一批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
二是推動刑事司法銜接。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已經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會同公檢法司等相關部門主動擔當作為,針對故意提供虛假環評文件且情節嚴重的典型案例,正在積極推動有關司法實踐,下一步將對涉嫌環評造假的違法犯罪分子予以嚴厲打擊。
三是強化智能精準監管。實施環評文件智能復核查重,已對全國審批的十幾萬份環評文件開展智能校核,對其中830多份環評文件開展重點復核,并對存在問題的依法嚴處。依托環評信用平臺數據信息,建立了環評人員從業異常情況按季度預警機制,已分批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預警142名環評人員,對其編制的環評文件提高復核比例,并對相關環評單位開展靶向抽查和現場監管。
四是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組織對在環評信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4000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一個一個查,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完成處理處罰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將繼續堅決打擊環評弄虛作假,一是積極協調地方和公檢法等部門,推動依法查辦環評造假典型案件,形成強大震懾。二是進一步落實好環評監管長效機制,全面加強環評文件質量監管。三是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對環評文件質量負責的主體責任,強化環評單位和人員直接責任,落實評估、審批中的把關責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切實筑牢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
澎湃新聞記者:伴隨著中央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舉措,今年預計還會有大批項目上馬。請問環評工作如何保障重大工程順利開展的同時守住“底線”?
劉先生:環評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對于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我部印發的《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強調,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服務重大項目的過程中,既要提前介入主動服務、提高審批效率,也要守住生態環境底線,確保環評審批質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在守住“底線”上,主要從四個方面嚴格把關:一是嚴守法律底線。具體來說,就是項目類型及其選址、布局、規模等要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法定規劃要求,避免出現觸碰法律底線的“硬傷”。二是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在環評中,嚴格要求建設項目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項目位于環境質量未達標區的,其措施要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要求;通過優化工程選址選線和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措施,使之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避免對相關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等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三是嚴守環境風險防范底線。嚴格審核環境風險評價內容,避免出現遺漏主要風險源或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風險防控措施不符合要求等問題。四是維護公眾權益底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依法依規指導建設單位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保障公眾環境保護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建設項目周邊存在居民點等環境保護目標的,應重點分析項目建設和生產運行對其的影響,針對可能直接對公眾造成不利影響的廢氣、噪聲、污水、危險廢物等,要求采取最嚴格的防治措施,切實維護公眾合法權益。
在強化環評事中事后監管方面:一是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對重大投資項目環評要求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確保環評批復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設施、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強化重大投資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執法,壓實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的屬地監管責任,對違反“三同時”和自主驗收要求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三是加大“未批先建”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將查處“未批先建”違法行為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監督檢查工作內容,將問題突出的地方和企業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以上內容進行篩選關于環保的內容的,歡迎廣大朋友解讀以及相互溝通,共同建造綠色環境!